培訓團隊
顧問:
Ms. Apple Chan、陳俊豪教授、梁寶怡博士、黃纓淇大律師
講者:
曾善榆
臨床心理學家|精神病經歷親歷者|倡議者
一個正在學習愛人愛己的人類,也是一個臨床心理學家。我喜歡享受家庭生活,與朋友聊天,閱讀,吃美味的食物和細味花藝與各種手作的樂趣。我也是一個有抑鬱症,焦慮症和飲食失調和創傷經歷的人。因為自己的經歷,我深深體會到社會對精神病的誤解和偏見。我希望透過自己的學識與故事,為推廣精神健康和消除社會不公出一分力,一起讓世界變成一個更安全的地方。
麥穎思教授
說書人共同創立人之一|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|從事污名研究超過 20年|有抑鬱、社交焦慮症經歷
Winnie出生於香港,在她10歲時搬到洛杉磯生活。作為一個亞洲移民,年少時不斷在不同的文化和身份之間平衡,因此Winnie從青少年到年輕成年期間經歷了社交焦慮症及持續性抑鬱症。2000年,她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完成了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,現在是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。在過去的20多年裡,Winnie一直專注於研究社會污名和個人復元、創新的心理健康促進方法,以及佛教心理學去提升個人和集體的福祉。她致力將她的研究轉化為實踐。2015年,她與Amanda Li共同創辦了 StoryTaler說書人,以促進心理健康和消除污名。2017年,她開發了香港第一個線上線下混合的心理健康系統 TourHeart。
鄭仲仁
自我倡導者|心社受障者|創傷存活者
我自10歳起有精神健康議題,之後經歷家庭創傷,並且在使用服務時受到傷害。在1995年與其他同路人成立自助組織, 自2011年起推廣以人性化的角度和做法來提供服務。我體會到精神健康議題不只是疾病,而是社會心理因素促成的應對機制,往往與逆境和艱難的經歷有關。要看穿精神健康議題的表面,見到個人的多元特色、抗逆力和本有的權利。
傅靖汶
臨床心理學家|精神健康倡議者|精神健康Slasher
致力於提供優質且實證為本的工具和資源,改善社區不同人士的身心健康及令服務更普及。幸運地,我能做著我喜愛的工作,包括作故事分享及精神健康相關主題的培訓導師、督導低強度心理健康服務、管理及統籌社區精神計劃、陪伴及為服務使用者提供治療師。我亦享受作為朋友和社區成員的同伴、在工餘時間畫畫、學習語言等。目前我正學習如何自在地照顧自己而不感到自責。能和不同的人交流對我而言非常重要,對方的故事總是提醒著我每個人的軌跡是如此獨一無二,但當中又有很多相似之處;我們的內在需要是如此相近,卻又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。我很希望自己能為社會帶來一點影響,讓這裡成為一個人人自在的地方。
黃纓淇大律師
有親歷經驗的精神健康倡議者|法律專業人士
一個有逾十年親歷經驗的大律師,體會過各式各樣的精神健康症狀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挑戰。我是別人眼中我的專業人士,也是自己的復元專家,今天仍在跟抑鬱和焦慮情緒共舞、繼續與專注力不足/過動活躍症共存。因著自己的經歷,我更相信多元、平等和公義。我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讓大家看見人的多樣性、挑戰人們對精神健康的偏見和誤解,以及鼓勵有不同能力和經歷的人為自己和社會的不公義發聲。
李昭明博士
說書人共同創辦人|臨床心理學家|研究人員
我是說書人的共同創辦人,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,也是靜觀導師,是研究人員。過去曾陪伴不同的人分享故事,深盼每一個人都學會照顧自己和別人,放下偏見和誤解,意識到精神健康是整個社區的事,社會需要公義、平等、自由、多元,人才可以生活得幸福。我很喜歡跟不同身份、界別、背景的人交流合作,那精神健康才能在我們生活之中。
朱憫謙
手語譯者|聾人事務倡議者|臨床心理學家
讀大學時,機緣巧合地接觸到手語,自始有幸在聾人和手語世界裡歷險。過去幾年聚焦探索有關聾人心理健康的事情,但願終有一天,聾人在香港能夠獲得高質素的心理健康支援。關於倡議,相信「長命功夫要留返條命黎做」,因此努力練習忙裡偷閒、知所進退。
Karen Chung
學習中的倡議者|有心理學及輔導學背景
一個有心理學及輔導學背景,喜愛水上活動和甜點,並正在學習自我接納的女生;現為精神健康服務提供者。現正透過豐富自己的知識和分享故事經歷推廣精神健康,以及消除精神病的污名。願自己能夠與理念一致的人在精神健康倡議的道路上凝聚、連結且並肩而行。盼世界有更多理解、愛和接納,讓每個人都能活得自在,為自己而活。
劉穎怡
學習中的精神健康倡議者|有心理學背景
近幾年透過與不同的人接觸、連結,找到自己在精神健康倡議的熱誠。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知識和技能,讓自己在精神健康倡議能發揮更大的力量。願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與身邊的人和環境文化互為影響的關係,在各自的崗位參與精神健康倡議,建立一個更願意接納多元的社會。
故事分享者:
Chloe
有情緒病經歷|正在學習精神健康倡議
我是Chloe,有十五年的焦慮症和驚恐症的經歷,到近年開始學習與它們共存。在過去的時間,也許抓不住兒時應享受的時光,但相信能夠抓得住接下來的時間,找出那個真正的自己,亦在努力學習做一個精神健康倡議者。
朱古力 Chocolate
氣球工作者|在社福界工作|多年精神病經歷
世界上其中一顆微塵。看似微少在剛剛好的地方做了關鍵的板塊。斜幹一族(Slasher)遊走不同地方工作。有不同精神病經歷十多年,深信精神病經歷只是我生命一部分。同時繼續學習陪伴、聆聽自己和他人。
黃纓淇大律師
有親歷經驗的精神健康倡議者|法律專業人士
一個有逾十年親歷經驗的大律師,體會過各式各樣的精神健康症狀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挑戰。我是別人眼中我的專業人士,也是自己的復元專家,今天仍在跟抑鬱和焦慮情緒共舞、繼續與專注力不足/過動活躍症共存。因著自己的經歷,我更相信多元、平等和公義。我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讓大家看見人的多樣性、挑戰人們對精神健康的偏見和誤解,以及鼓勵有不同能力和經歷的人為自己和社會的不公義發聲。
Stephanie
有思覺失調經歷|配藥員|活動策劃人
喜歡閱讀和散步,吃飽會覺得滿足的人。2013年至今,從寫作、閱讀及分享當中,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經歷,而覺得學習靜觀後更能了解自己的思緒,慢慢拾回自我。認為最可怕的不是精神病經歷本身,而是失去希望的心。現期望以行動活出自己,轉化經歷為經驗。
Clare
有抑鬱症經歷|音樂教育工作者|靜觀瑜珈導師
我是Clare ,是一個患有抑鬱症十多年經歷的人,一位從事音樂教育及創作,近年也是一位正念瑜伽老師和靜觀老師。患病期間,由五年的藥物治療,再在瑜伽、靜觀、禪修、藝術和閱讀心理學及佛學的書籍中,跌跌碰碰間,慢慢找到合適自己的療癒之路。就是因為明白療癒的路和倡議工作也不容易,希望我的分享能夠讓有同樣經歷的朋友,可以一同經歷,一同陪伴。不論你的經歷是什麼,療癒的步伐是怎樣,也同樣擁被聆聽的權利,也擁有分享自身經歷的權利。
鄭仲仁
自我倡導者|心社受障者|創傷存活者
我自10歳起有精神健康議題,之後經歷家庭創傷,並且在使用服務時受到傷害。在1995年與其他同路人成立自助組織, 自2011年起推廣以人性化的角度和做法來提供服務。我體會到精神健康議題不只是疾病,而是社會心理因素促成的應對機制,往往與逆境和艱難的經歷有關。要看穿精神健康議題的表面,見到個人的多元特色、抗逆力和本有的權利。
Bonny
超過20年抑鬱經驗|照顧者|朋輩支援工作員
患上抑鬱數十年,曾任職朋輩工作員將近十年,現已退休。活到人生的下半場,學會順境逍遙,逆境自在。
Winnie
有心理學背景|學習中的服務提供者
一個心理系畢業生,習慣以文字表達自己,近年喜歡以舞蹈作為情緒的另一個出口。我曾經想消滅抑鬱焦慮的情緒,渴望內心永遠平靜,現在喜歡不同情緒拼湊而成的人生。正因為經歷過身心不健康的狀態,我現在比以前更注重健康,也更留意身邊的人的身心健康。我欣賞努力讓世界變好的人,希望自己也能出一分力,讓世界有更有善意。
麥穎思教授
說書人共同創立人之一|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|從事污名研究超過 20年|有抑鬱、社交焦慮症經歷
Winnie出生於香港,在她10歲時搬到洛杉磯生活。作為一個亞洲移民,年少時不斷在不同的文化和身份之間平衡,因此Winnie從青少年到年輕成年期間經歷了社交焦慮症及持續性抑鬱症。2000年,她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完成了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,現在是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。在過去的20多年裡,Winnie一直專注於研究社會污名和個人復元、創新的心理健康促進方法,以及佛教心理學去提升個人和集體的福祉。她致力將她的研究轉化為實踐。2015年,她與Amanda Li共同創辦了 StoryTaler說書人,以促進心理健康和消除污名。2017年,她開發了香港第一個線上線下混合的心理健康系統 TourHeart。
朱憫謙
手語譯者|聾人事務倡議者|臨床心理學家
讀大學時,機緣巧合地接觸到手語,自始有幸在聾人和手語世界裡歷險。過去幾年聚焦探索有關聾人心理健康的事情,但願終有一天,聾人在香港能夠獲得高質素的心理健康支援。關於倡議,相信「長命功夫要留返條命黎做」,因此努力練習忙裡偷閒、知所進退。
曾善榆
臨床心理學家|精神病經歷親歷者|倡議者
一個正在學習愛人愛己的人類,也是一個臨床心理學家。我喜歡享受家庭生活,與朋友聊天,閱讀,吃美味的食物和細味花藝與各種手作的樂趣。我也是一個有抑鬱症,焦慮症和飲食失調和創傷經歷的人。因為自己的經歷,我深深體會到社會對精神病的誤解和偏見。我希望透過自己的學識與故事,為推廣精神健康和消除社會不公出一分力,一起讓世界變成一個更安全的地方。
Heidi Chan
精神健康倡議者|WRAP身心健康行動計劃帶領員|醫學美容集團管理人員
是一位正在學習成為彼此精神健康倡議者的都市人,曾因工作壓力經歷了焦慮及抑鬱症近15年,當時不懂照顧自己,還給自己更多標籤。2017年開始接受治療,慢慢走出陰霾,現已懂得放工、放假、放下。希望以自身經歷,去推廣精神健康於職場的重要性,願大家都能善待自己,善待別人,共建精神健康友善的生活環境。
精神健康倡議者培訓